健康照明的內涵及外延,產業重新審視照明質量
新聞詳情
隨著光的非視覺生物效應的研究,人們發現光照對于人類的影響不僅僅只是讓人看清世界這么簡單,同時也影響了人類的生理節律,照明與健康息息相關。
目前健康照明已經越來越受矚目,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明確提出,除了水、空氣、噪聲,光照和電磁波也是人類所面臨的新的健康環境挑戰。如何從眾多的主觀生理學反應中,提煉出健康舒適性的客觀測量指標,已成為全球照明產業界最關注的問題。隨著照明技術的逐步提高,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和思考照明質量的定義。
復旦大學光源與照明工程系教授林燕丹指出:“照明質量的評價應從原來單一的視覺效果評價,逐步過度到視覺效果和非視覺效果的雙重評價,尤其是后者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。它對人體生理節律及生物效應的影響,也使人們重新審視和思考照明質量的定義。”
臺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蕭弘清認為,LED照明時機成熟的三大指標是CRI80~85(視覺指標);Lm/W170(性能指標);Lm/US$200(市場指標),當這三項指標完成時,節能將不是用戶關注的焦點。
此外,國家政策層面也開始對健康照明重視,科技部早在2016年就集結12家龍頭企業開始對醫療級的健康照明進行立項。
2015年國際照明委員會(CIE)發布了題為《建議在合適的時間正確用光》的報告,指出燈光存在一些“看不見”的效應,可能會對我們的生物鐘、警覺性、睡眠等產生影響。CIE表示,盡管該領域的研究還“不成熟”,但是“實驗室的觀察結果和應用研究表明,合適的光照對人體健康和機能有益”。目前的共識是,光照刺激的非視覺作用取決于光照的光譜、強度、持續時長、時相和時間模式等因素。